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964篇
  免费   4342篇
  国内免费   4802篇
林业   4446篇
农学   2948篇
基础科学   2650篇
  5669篇
综合类   28185篇
农作物   4323篇
水产渔业   2466篇
畜牧兽医   8686篇
园艺   4138篇
植物保护   2597篇
  2024年   211篇
  2023年   1129篇
  2022年   2580篇
  2021年   2655篇
  2020年   2496篇
  2019年   2221篇
  2018年   1673篇
  2017年   2758篇
  2016年   1760篇
  2015年   2767篇
  2014年   2944篇
  2013年   3583篇
  2012年   4857篇
  2011年   4889篇
  2010年   4592篇
  2009年   4140篇
  2008年   4044篇
  2007年   3838篇
  2006年   3244篇
  2005年   2439篇
  2004年   1711篇
  2003年   1071篇
  2002年   1235篇
  2001年   1231篇
  2000年   1041篇
  1999年   403篇
  1998年   98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2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16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24篇
  1955年   8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油菜黑胫病是由Leptosphaeria biglobosa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这种病害在我国油菜产区广泛发生,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为通过获取突变体来研究L. biglobosa的生态适应性机制及致病机制,本文优化了影响农杆菌介导转化(ATMT)油菜黑胫病菌L. biglobosa菌株Lb731的因素,评估转化子质量,并筛选相关突变体。结果明确了农杆菌介导转化菌株Lb731的最佳因素:潮霉素B浓度为50 μg/mL,转化受体(分生孢子)培养时间为15 d (20℃),浓度为2 × 107~8孢子/mL,农杆菌-受体共培养温度为25℃,共培养时间为72 h。在最适条件下的转化效率达到80个转化子/百万分生孢子。T-DNA插入基因组的频率为100%,单拷贝插入频率为72.7%,转化子抗潮霉素性状能稳定遗传。从2136个转化子中获得了11个菌丝生长减缓突变体,7个色素产生缺陷突变体和14个分生孢子产生缺陷突变体,并从这些突变体中鉴定出7个致病力丧失突变体。采用hiTAIL-PCR技术,从3个突变体中获得了T-DNA插入位点侧翼序列。上述结果为深入研究L. biglobosa的生态适应性机制及致病机制提供了材料和线索。  相似文献   
2.
高产夏大豆新品种邯豆12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邯豆12是邯郸市农业科学院以豫豆25为母本、中黄14(中作92124)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过12 a定向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2015~2017年参加河北省夏大豆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邯豆12平均产量为3070.5~3235.3 kg/hm2,较对照增产3.2%~3.9%.该品种成熟时落叶性好,子粒较大,商品性好;中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感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适宜在河北省中南部夏播种植.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茶皂素是否能抑制红色毛癣菌真菌生长以及抑制程度,采用牛津杯法,通过抑菌圈大小判断茶皂素是否存在抑制红色毛癣菌作用,结果表明红色毛癣菌对茶皂素敏感程度为高度敏感,后通过立体显微镜进一步验证茶皂素能破坏菌丝结构,导致菌丝断裂、自溶,茶皂素存在抑制红色毛癣菌作用.然后采用体外抑菌方法研究茶皂素抑制红色毛癣菌机制,茶皂素最小抑菌浓度(MIC)为50 mg/mL.茶皂素溶液浓度与菌丝径向生长抑制率成正比,100、50和25 mg/mL茶皂素溶液浓度径向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6.10%、76.90%和57.60%.茶皂素溶液浓度与孢子萌发率成反比,茶皂素溶液浓度为25、50和100 mg/mL时,孢子萌发率分别为47.82%、31.43%、11.70%.  相似文献   
4.
以枳实生苗为试验材料,通过两年重复试验分析了不切除主根、切除1/3主根、切除1/2主根、切除2/3主根等4个不同水平根系修剪处理下枳实生苗生长发育、根系构型和营养吸收的情况,并检测了不同水平根系修剪处理对侧根发育关键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切除1/2主根处理增加了枳实生苗的株高、茎粗、地上部鲜重和根系鲜重,改善了根系构型参数(侧根数、总根长、根表面积和平均长度),增加了根系P、K、Ca、B、Fe、Na和Zn等营养元素含量。另外,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发现,根系修剪处理诱导了侧根发育关键基因HOX1和CYP2的积累,并抑制了IAA11和IAA13的表达。综上所述,适度根系修剪可能通过诱导HOX1、CYP2基因的上调和IAA11、IAA13基因的下调来调控枳实生苗侧根的生长发育,改善根系构型,从而提高枳实生苗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能力及植株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草原作为全球干旱、半干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诸多研究关注的热点区域。家庭牧场作为内蒙古草原基本的生产和管理单元,探析其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阐述了内蒙古草原家庭牧场的形成历程及定义;并分别侧重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3个方面总结了其研究进展;最后分别在坚持草牧业发展理念、依托景观可持续性科学指导、加强3个界面耦合研究、扩展沙地草原、关注未来发展模式、重视技术支撑等6个方面就内蒙古草原家庭牧场进行了研究展望。希望本研究在为内蒙古草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的同时,亦能为全球干旱、半干旱草原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新型变异株正在我国广泛蔓延,给商品肉鸡群和蛋鸡群带来了新的威胁。本研究对一个疑似发生非典型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地方品种雪山草鸡群进行了RT-PCR检测,并对分离的3株毒株进行了基因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引起该鸡群发病的病原是IBDV新型变异株,属于A2dB1基因型;这3个毒株的VP2高变区编码蛋白上含有IBDV变异株的特征性氨基酸,也具有IBDV新型变异株的独特氨基酸。结果提示,我国地方品种鸡群中也有IBDV新型变异株的流行,现有的部分商品化IBDV疫苗已不能有效预防IBDV新型变异株的流行。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黑胫病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在甘蓝型油菜叶片和茎中的侵染及扩展过程,利用绿色荧光蛋 白(GFP)标记的黑胫病菌株接菌油菜叶片,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菌株在油菜叶片和茎中的侵染过程。结果 表明,接种油菜叶片7 h后,分生孢子萌发并长出芽管;17 h后,芽管侵入气孔;24 h后,分生孢子全部萌发;36 h后萌 发的芽管形成菌丝;120 h后,菌丝在叶片表皮细胞间隙蔓延,并侵入叶肉细胞。13 d后,菌丝侵入茎部皮层组织; 15 d后,菌丝在皮层细胞间隙蔓延,并侵染至茎表皮;21 d后,菌丝侵染至维管组织;23 d后,菌丝侵染至茎韧皮部; 25 d后,茎导管被侵染,并向木质部扩展。本研究发现的L. biglobosa 在油菜叶片和茎中的侵染过程,可为油菜与黑 胫病菌互作的研究、黑胫病致病机理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标准化生产牦牛不同肌肉组织中矿物质元素含量差异,选取年龄和体重相近的麦洼牦牛和金川牦牛各15头,标准化饲养100 d后进行屠宰,采集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样品测定Ca、P、Mg、K、Na、Fe、Zn、Cu、Mn、Cr等矿物质元素的含量,测定总Hg、总As、Pb、Cd等重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除个别元素外,标准化生产出栏的牦牛股二头肌中矿物元素含量普遍高于背最长肌;在2种牦牛肌肉中仅检测到Pb,且其含量远低于限定值.这说明经标准化生产出栏的牦牛肉富含各种矿物质元素且无重金属污染,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优质肉类.  相似文献   
9.
于2014-2019年每年的4-10月、2020年4-8月,对浙江仙居括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天蛾科Sphingidae昆虫进行了调查,共采集标本128号,经鉴定分别隶属于3亚科、20属、32种(含亚种)。依据我国动物地理区系,浙江仙居括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天蛾科昆虫与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青藏区、华北区共有种较多,属于东洋界华中区。  相似文献   
10.
茶叶深加工能充分利用夏秋茶和中低档茶,有效提升产业附加值,是解决茶产业产能过剩的有效途径,茶叶有效成分的生物技术利用也是产业发展的技术趋势.本文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专利文献计量法对茶产业深加工信息技术进行挖掘分析,呈现茶产业深加工技术发展现状,探讨茶产业深加工未来技术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